澳门人威尼斯3966(中国)官方网站

科学传播

我与科普

发布时间:2013-07-26 

吴玉虎

中国科学院澳门人威尼斯3966西宁 810001

由于工作的关系,在中国科学院澳门人威尼斯3966工作的我,除了经常需要接待一些前来我们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工作、参观、学习、访问的人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人,也经常会来到我们的标本馆,咨询一些有关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问题,或是了解一些有关科学探险考察等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还需要经常举行一些专题的或是非专题的座谈会。不仅如此,还有一些人经常通过电话或是信件,来我们标本馆进行有关业务、技术和知识方面的咨询。时间长了,这类科普工作就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

1987年至1991年,我作为一名生物科学工作者,参加了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大型综合性科学探险考察。在当年的昆仑山科学探险考察的整个过程中,我曾每天坚持记日记。详细记录了每天的工作、经历、收获、感受和所见所闻、山川地貌及风土人情等。回来后,我曾应邀讲述过昆仑考察的经历、探险的感受和神奇诱人的科学新发现等,使所闻之人皆受感染。这其中有教授、学者、机关干部、大中小学生及研究生、中外教师及导游人员等。

1993年秋季,我在西安外语学院进修英语,课余时间,应班上同学的要求,谈起我们的工作,许多人都很感兴趣,特别是当我讲起我们的野外科学探险考察的经历时,他们不但更是兴趣大增,并且非常羡慕我们的工作,向往我们曾经考察过的藏北无人区、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黄河源头和长江源头等。他们建议我将这些考察经历写出来,介绍给更多的人。后来,我又接触过一些人,包括我的朋友、同事、同学等,特别是一些中学教师和从事社会工作的同志及从事高原自然科学研究的前辈和同行们,也都建议我写出这些经历。并在许多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关心、支持、帮助和鼓励。

写这一类的书,对于我来说,显然是不务正业,也非我之所长。但是,既然有人喜欢她,况且,这还可以以科普书籍的形式,同我承担的科普类宣传、介绍、座谈、咨询、报告、讲座等所谓的副业联系起来。有了这一自认为能够自圆其说的想法,我才算真正有意识地涉足科普领域了。

既然将要写的东西定为“科普”的性质,那么,我的写作内容和形式就都要围绕着科普这个主题来进行,除了要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以外,我还必须力争使之具有趣味性和通俗性。

于是,打着科普的旗号,本着科普的宗旨,在工作之余,我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将自己的考察日记经过整理和重组,以科学探险考察为主线,用纪实的方式,记述了科学考察过程中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亲身感受,同时介绍有关雪域高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众多的各类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新发现。本着以亲身经历为根,纪实为本的原则,写出了《秘境昆仑科学探险纪实》的书稿,并于1996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受到了读者的普遍好评。

我的文字虽平淡无奇,但我所写的均系亲身经历,并用心去写,力求记出心灵深处的真实感受,写出真情实意。为此,在内容上力求立足自然写自然,自然的景,自然的人,自然的感受,自然的认识,自然的结果,一切以真实自然为根本,并且想努力使通篇始终贯穿着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探险精神的理念。 

科学考察是艰苦的。由于考察区内高寒缺氧,环境恶劣,气候变化无常,条件很差,交通不便,许多地方均为无人区,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这种考察始终具有学术研究和秘境探险的双重意义。而我在书中的描写也始终力求能够达到充满自然的神秘、新奇、惊险、刺激和乐趣的效果。以求使读者在了解的同时能够热爱野外科学考察。

统揽全篇,为使读者了解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描写力求既有我们对整个昆仑山绵延了2 500多公里的雄姿美韵和神秘意境的用心领略,又有对昆仑山体之雄浑博大、峰峦之巍峨险峻的感叹,还有对河湖水域之清纯明澈和生物种类之丰富多样的惊奇,更有对天气变化之莫测、无常之体验。

力求既有科学家对不断获得的第一手科研资料的喜悦,也有对所有科学新发现的激动,还有徜徉在蓝天、白云之下的得意忘形,更有在雪山草地之中与野牦牛、藏羚羊为伍时的怡然自得。

为了真实展现并努力弘扬科学家们敬业和勇于献身的科学探险精神,我的描写力求既有考察队员们在承受恶劣环境及劳累、病痛、断炊时之苦恼,又有因敬业而不得不承受生命禁区对个人身体无可挽回的摧残的无奈,还有遭受意外惊险当时的刺激和后来的痛苦以及至今仍存在的后遗症的折磨,更有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亲身感受和死里逃生后的庆幸和满足。

力求既有整个考察队精诚合作所发扬出的团队精神和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又有考察队员之间的互相帮助、照顾以及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后的不满发泄和达成谅解后的真诚对待,还有考察队员同边防战士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融洽相处及友好配合,更有队友之间的严重分歧和难抑的怒火的真实流露。

这其中,我着重记述了我们经历过的最扣人心眩的和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场面有惊心动魄的“野牦牛角下脱险记”等;有死里逃生的“风雪达坂凶险路”、“冰河历险”、“胜利大逃亡”、“终极体验”和“死神接见”等;还有令人人都严重高山反应的海拔5 380米的“神仙湾哨卡之夜”和“神秘的甜水海”以及令两峰骆驼遇难的乔戈里峰险道和使6头毛驴丧命的火山区“鬼门关”内外等等。

为了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我在书中随着考察活动的不断深入,介绍了许多最新的科学发现和众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希望将会激发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这其中有通过实地考察后提出质疑的以“地狱之火的诱惑”为题的、令国内外地学界困惑多年的“中亚新火山之迷”;有描写考察队两次重大发现过程的“女娲遗石”;还有对所发现的植物化石的形成和迷人的高原喀斯特地貌群、奇丽的再生冰川、万紫千红的高山植物以及变化莫测的高原天气的特点等方面科学知识的介绍等。而且同时也告诉读者,昆仑山科学探险考察所取得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倾注着考察队员们跋山涉水、餐风露宿的艰辛。

关于昆仑山的各类自然资源、特别是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在书中也作了不少重点介绍。“回归自然”将把读者带到我国最大的高原野生动物园——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力争使读者能够领略到由成百上千只个体组成的藏羚羊群的壮观场面,甚至还会有置身其时其地、沐浴其情其景的感觉;还有藏野驴那修长、矫捷的身影和野牦牛的威不可犯,以及描写高原鸟类生态行为的“壮观的水上‘舰队’”等等。

其中在植物资源方面,除了介绍昆仑山高寒生态系统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外,还对其中的药用植物资源,有选择地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其中有神奇的马尿泡,珍稀的高山雪莲,以及享誉海内外的冬虫夏草和医疗保健效果可与人参、灵芝等相媲美的红景天等。

在书中,我还试图通过对昆仑山各种自然地理知识的介绍和对高原风光的散文体的描写,以展示祖国山河之美和大自然之美。希望将会激励读者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投身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享受大自然。这其中有对大野茫茫的藏北高原羌塘无人区的描写,又有对群峰耸立、天路入云的喀喇昆仑山和荒寂神秘的中昆仑山原的介绍,还有对长江源区冰塔园林的曲径通幽景色和万里长江奇丽辉煌的诞生过程的真实写照。黄河源头的高原景色将使您领略雪域寒极的独特魅力。从这里,读者将认识迷人的高原姊妹湖,将了解万水争灿的“星宿海”、“孔雀滩”等美丽地名的来历,以及伟大的母亲河——黄河——重新确定正源的来龙去脉。读到此处,如果您将深深地感到,没有大昆仑的山泉溪流,就没有黄河;没有大昆仑的冰川雪水,就没有长江。没有黄河长江,也就没有华夏民族的崛起和腾飞时,则我会认为我的目的已经达到。而这一切,作为读者的您,都是在领略整个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特有的蓝天、白云、雪山、绿草地和碧水、帐篷、炊烟、牛羊群的高原牧野风光过程中获得的。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会觉得这遥远的地方已不再遥远,而神秘的昆仑则更加神秘,更加诱人,进而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昆仑山更加亲近,更加敬仰。

此外,本书贯穿全篇的还有对高原地貌和其它各类自然资源及其景观的描写,力求使读者了解到高原不仅有独特丰富的各类生物资源,冰川、淡水资源,各类矿产资源,还有河湖山川等风光旅游、探险资源,更有由此而组成的科学研究资源,美学摄影资源,以及神秘文化资源等。

我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还从侧面向读者展示了昆仑山区的民族风情和民族团结以及军民团结的景象。

总之,我愿本书成为每一个喜欢她的人透视雪域寒极神秘意境的窗口;获取青藏高原科学知识的益友;了解昆仑山脉自然奥秘的绿洲;感受世界屋脊探险刺激的天地。

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读者朋友会同我们一样,对绵延了2 500多公里的昆仑山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冰川之多应属昆仑,山体之长应属昆仑,景色之美应属昆仑,物产之丰亦应有昆仑。愿您会同我们一样惊叹:昆仑山真不愧为亚洲脊柱,真不愧为群山之祖,真不愧为千壑之宗,真不愧为万水之源。

读者朋友,读过这本书后,如果您是作家,我希望您会想到要为昆仑作传;如果您是画家,我希望您愿为昆仑精作长卷;如果您是诗人,我希望您将为昆仑作恢宏的长篇史诗;如果您是音乐家,我希望您会想到要作一首响彻寰宇的昆仑交响曲;如果您是制片人,我希望您的脑海中会产生一个成百上千集的昆仑系列片的计划;如果您是探险、旅行家,我希望您会迫不及待地筹措资金,来昆仑山进行高山探险,江河漂流,或徒步穿越;您若是生态学家或绿色环保主义者,我希望您会想到应立即着手制定一个保护昆仑净土的绿色环保工程计划;如果您是教育家,我希望您会想到要把本书的某些章节编入爱国主义的教科书中,以激起更多的青年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也激发他们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或许会有不少人因此而热爱上自然科学,热爱上科学探险事业并投身其中;如果您是政府官员……,如果您是……。

总之,但愿您能在本书的引导下,重新认识昆仑,并进而想为昆仑做些什么,或是在昆仑山谋求发展。

昆仑山的魅力是无穷的,而我则想将这无穷的魅力试图用尽可能具有诱惑力的文字描写出来,献给广大读者,但愿这更能增添昆仑山原有魅力的诱惑性,希望读者朋友们也会有同感。我还希望本书在弘扬爱国主义,弘扬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弘扬科学探险事业和科学家的敬业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和教育下一代,以及宣传祖国西部,树立西部形象等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若果真如此,我会觉得我将能够获得进入科普领域的资格。

在这本书稿初步完成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考察队的副队长武素功先生除了为本书作序外,还资助了部分出版费。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探险协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青藏研究首席科学家、考察队队长孙鸿烈院士在百忙中审阅书稿并为本书题词:“献身科学、勇于探索”。在此,我衷心地感谢他们以及所有在我涉足科普工作的最初阶段给我关心、支持的上级领导和给我帮助、鼓励的朋友。

1997年8月,全国第四届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在青海西宁举行,中国科协青少年部的 程东红部长为了肯定我参与科普的成绩,决定以活动组委会的名义,给来自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代表每人分发一本《秘境昆仑科学探险纪实》,使这本书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和广泛的传播。并且许多会外代表也都人手一册。

有了这本科普书籍的倍受欢迎,我更增强了撰写科普文章的信心和兴趣,并接受了有关科普杂志编辑的约稿,先后在“人与生物圈”、“大自然探索”等杂志上发表了数篇介绍青藏高原这一独特区域内的高山植物和科学探险考察等方面的科普文章及其近百张相关图片。不仅如此,我还在平时注意涉猎有关科普资料,以丰富自己的科普知识,并把它们应用到我们日常的科普接待中去。不管是接待前来我们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的参观者,还是前来实习的大、中专学生,或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考察团体,或是慕名而来的旅游探险者,或是环保自愿者、热心科普者、咨询求知者,我都会将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或方式介绍给他们。使他们也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并先后多次成功地组织院、所和地方部门委托的科普活动。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和青海省科协、青海省图书馆承办的科普项目,并撰写有关科普宣传材料和作过多场科普报告。还曾多次指导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上海大学生绿色营、香港大学生赴祖国西部科技考察团和北大生物系等大、中专院校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等活动。多次带领青海省卫生学校药剂班学生进行植物课野外实习。长期承担对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组织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站每月一期的自愿者的临岗培训工作。承担科技部下达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西部开发科技行动”中的“西部科普资源合理开发及有效利用研究”等科普课题。

涉足科普领域,虽然难免挤占了我的一部分科研工作和许多休息的时间,但是,我还是乐此不疲。在这里,除了工作的责任感之外,更主要的还是离不了我对科普工作的兴趣。所以,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期间以及平时频繁的科普类接待和座谈、咨询、讲座、报告等工作中,我都愿意积极参与并认真对待。我希望以我个人的的努力,能够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使科学精神得以弘扬,使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使更多的人能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进而培养起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强烈意识,为我国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一份力。

  • 青藏备忘·珍稀野生动物 青藏高原的冷水精灵